近年來,衡東縣草市鎮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緊扣“生態古鎮、美麗草市”發展定位,以黨建為引領,推動農文旅三產融合,走出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深挖文化底蘊,激活文旅融合“新引擎”。堅持將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托草市古鎮千年歷史積淀,以黨組織為核心,統籌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黨委牽頭聚勢聯動,保障文旅服務。組織召開在外返鄉知名人士座談會,收集意見建議7條,促成擬簽約項目3個;完善古鎮標識標牌、導覽指南,規劃建設草市客運站、停車場,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組建“黨員文旅服務隊”,帶頭參與巡邏執勤、應急救援與文明引導,助力文旅活動安全有序開展。深耕傳統民俗文化,激活“文化基因”。充分挖掘“草市趕分社”“靈山廟會”等市級非遺及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由鎮黨委牽頭成立文化傳承專班,策劃舉辦“以文促旅 喜迎盛會”主題文旅活動,全年吸引游客上萬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民宿餐飲等持續增收。黨建賦能景點聯動,打造精品路線。針對鎮域內靈山風景區、洣水永樂江“雙江并流”、馬腦寨丹霞地貌等景點分散問題,鎮黨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推動S207、S337道路改擴建工程納入縣重點項目,串聯靈山風景區、洣水永樂江“雙江并流”、馬腦寨丹霞地貌等景點,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主動融入羅帥故居旅游圈,實現區域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送,2024年全鎮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25%。
做強特色產業,筑牢富民強鎮“硬支撐”。堅持“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大力培育黨員“創客”,推動特色農業與文旅融合發展。筑基特色產業。鎮黨委牽頭制定《草市鎮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柑橘、油茶、蔬菜為主導產業,培育農業農村黨員“創客”16名,全鎮種植柑橘3000多畝、油茶2萬多畝,2025年計劃新造油茶林2000畝,預計油茶鮮果產量達1.5萬噸,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創新科技賦能。草市鎮江坪村在黨支部引領下,創新“黨建+智慧農業”模式,建設蔬菜種植、采摘、加工、儲藏、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蔬菜生產基地,開辟“綠色果蔬”新賽道。基地通過“1+N”結對幫扶計劃,由黨員技術骨干向村民傳授“綠色果蔬”種植技術,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共同繪就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深化融合升級。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全鎮成立柑橘、油茶、蔬菜等專業合作社23家,吸納脫貧戶40余人就業。同時,將產業發展與古鎮文旅相結合,開發“白茅洲柑橘采摘節”“草市豆腐宴”等特色旅游項目,實現“賣產品”向“賣體驗”升級。
夯實生態底色,繪就宜居村鎮“新畫卷”。堅持以“黨建紅”守護“生態綠”,建立“黨委抓統籌、支部抓落實、黨員抓示范”的生態保護機制,為文旅興農添彩增色。組織引領,扛牢生態保護責任。將轄區劃分為19個責任區,由鎮黨政班子成員蹲點指導,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負責;組建黨員護河隊、護林隊20支,常態化開展洣水、永樂江流域巡查,全年清理河道垃圾60余噸。黨員帶頭,推動人居環境整治。開展“黨員亮身份、整治當先鋒”行動,黨員帶頭掃垃圾、清雜物、凈院落,帶動村民共治共建共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優化;完成街道路面油化2公里,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處、垃圾轉運站2個,千年古鎮煥發新顏。干群共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注重將生態保護與基層治理相結合,以村(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建立“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共同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保護、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相互監督,筑牢生態屏障,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