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李想
清代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寫道:“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古往今來,諸多先賢都強調(diào),教育子女當以嚴為要。親情之愛固然不可或缺,但若缺乏教化,則易溺愛成災。唯有以規(guī)矩立身,以嚴正導行,方能收斂子女浮躁、任性的習氣,培養(yǎng)其沉穩(wěn)有度、知禮守法的品格,為其將來立身行道、擔當責任奠定根基。
“教兒宜嚴”并非指無情的懲罰或過度的苛責,而是強調(diào)建立明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的角色不僅是愛的給予者,更是規(guī)則與秩序的守護者。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各行各業(yè)亦有規(guī)章制度。尊重規(guī)則有助于一個人更好勝任社會角色。從長遠看,幼時父母的家教家風家訓實則是將來進入社會的行為預演和風險防控,能幫助孩子更好適應規(guī)則、遵紀守法。
從一餐一飲至一言一行,從個人習慣到為人處世,父母通過設立合理的規(guī)則,讓子女們知約束、明得失、有擔當,理解行為后果。如果一味遷就、放任自流,孩子將難以理解什么是責任、邊界與尊重。《孟子·離婁上》有云:“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寓意深遠,啟示我們即便是擁有卓越技能的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才能成就事業(yè)。教之以嚴規(guī),孩子才能言行有度、進退有節(jié),將來更好立身于世、擔當重任。
《禮記》有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成長過程中,子女性未定、志未成,難免犯錯走彎路。這時,父母的作用在于幫助他們識過知非、改而正之,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其“勿以惡小而為之”,防止小病不除、終成大患。《溫公家范》中講過一個故事令人深省:梁元帝時,有一個孩子從小聰明有才能,很受父親寵愛,卻“失于教義”。一件事做錯了,父親就百般掩飾,找各種借口,希望他自己能慢慢改正。但他成人后,不良品質(zhì)越發(fā)嚴重,待人粗暴蠻橫,最終禍及自身。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教育子女,宜抓早抓小、未雨綢繆,明之以是非,使其知可為與不可為,從而自省自修、不斷成長。
教兒宜嚴,不僅對其自身有益,也可助其凈化交友圈。以廉教子,見貪則厭;以善教子,遇惡則棄;以嚴教子,心生懶怠可自除之。木受繩則直,長此以往,他的身邊多是正人君子、能人賢士,自然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黨員干部的家風不是小事私事,不僅事關家庭幸福,更事關黨風政風、社風民風。強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對子女的教育約束,讓清正廉潔的價值觀植根于家庭之中,黨員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只有深刻領會“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的智慧,秉持“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的操守,愛之愈深,愈要嚴格要求,才能給子女和家人帶來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