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頁面:
首頁
> 政務公開
> 衡東鄉鎮信息公開目錄
> 霞流鎮
> 重大民生信息
來源:霞流鎮 ???? 發布時間:2024-07-03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無論在城市建設的主戰場,還是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抑或是搶險救援的最前沿,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基層謀發展,甩開膀子干實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領廣大群眾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創造佳績,為建設縣域經濟強縣貢獻力量,這些人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共產黨員”。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縣委組織部和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系列報道【羅帥故里黨旗紅——身邊的榜樣】。第二期節目,帶大家走進霞流鎮大泥塘村,了解先進基層黨組織撒下一片“種子”收得一倉“金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來“山鄉巨變”的故事。
衡東融媒6月27日訊(融媒體記者 譚忠)清晨,霞流鎮大泥塘村黨總支書記謝佳榮驅車前往正在插秧的村級集體農田,路上遇到幾位村民在離任村干部羅美龍的帶領下,正在給路面開鑿排水溝,于是下車交談起來。原來,連日的大雨將道路旁的水塘灌滿了水,溢出到了路面上,導致路面積水并且長出了青苔。村“兩委”干部擔心村民經過該路段時會摔傷,便聯系了羅美龍召集村民開鑿排水溝進行排澇,相關費用由村級集體承擔。如此迅速地執行力,離不開謝佳榮上任以來帶領村“兩委”班子所取得的成績,讓離任的老村干部和村民們從思想上、行動上對村“兩委”班子比較認可、一呼百應。
“七個黨員六顆牙”,是昔日村“兩委”班子的真實寫照,那時候的大泥塘村由于土地分散不成片、農田水利基礎差、機械化程度低、種糧成本上升、糧食難賣好價錢,全村長期面臨土地荒蕪、村民增收致富困難等窘境。變山變水先變人,變人先變“帶頭人”。大泥塘村在村“兩委”換屆時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為全縣最年輕、最有干勁的村“兩委”班子之一。
80后的謝佳榮曾在長沙從事鄉村規劃設計10年,是北京國仁鄉建湖南負責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專家庫成員,還以鄉村振興觀察員身份參加過央視《振興路上》節目。在外打拼的謝佳榮始終心系家鄉的發展,在村“兩委”換屆時期,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能人返鄉”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增收,謝佳榮與村“兩委”干部通過摸底調研和開會研討,決定利用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和油菜。最終確立了“發展優質稻種植產業促進村民致富、開發土地資源壯大集體經濟”的思路,激發了村民致富的“源動力”。
來到田間,謝佳榮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們進行交談,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況,叮囑大家有困難及時向村干部反映,村黨組織盡量解決。正在勞作的村民們表示,如今幫村級集體做事,增加了收入,日子越過越好了。
回憶往昔,村“兩委”班子對村里有“一技之長”和擁有勞動力的村民進行了全面“盤點”。在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田間管理、耕種、收割等需要請人時,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村民,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村民用工1500余個,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原來我們大泥塘村九組、十組、八組一路的水系相當復雜,這條水渠通往湘江河,多年沒有修繕,兩旁長滿了雜草、荊棘。前年在謝書記的帶領下,找了挖掘機、翻斗車等進行改造,所以現在下大雨也不積水了,原來一下大雨,整個一片都是汪洋大海。”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水稻種植項目負責人朱學平說。
近年來,大泥塘村因地制宜發展規模種植業,昔日荒蕪的土地變成了村民豐收的田野,大泥塘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巨變”。一是加強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二是配備現代農業機械和技術,三是與企業進行合作,破解了糧食銷售難題,2022年實現年度總產值55.75萬元,其中雙季稻收入53.05萬元,香稻2.7萬元。除此之外,種糧補貼收入約15萬元,爭取產業發展資金25萬元,實現當年盈利。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營收更是達到了90萬元。這個年輕、有干勁的村“兩委”班子在大泥塘村展現出了“大作為”。
“這兩年村里搞建設,把幾公里長的堰全部修繕好了,解決了農戶的農作物下雨天積水的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受益了。另外,村里面還修繕了許多水塘,這些都是村干部們的功勞。”村民成根粒說。
大泥塘村水田面積1642畝,據曾擔任村干部,現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水稻種植項目負責人朱學平介紹,大泥塘村的農田原來是“沒那么好種”的,也是近年來村“兩委”通過流轉土地、修繕水利才有了如今的光景。泥塘村山塘水庫140余口,每當經過,謝佳榮總會習慣性的查看這些山塘水庫水容量是否足夠灌溉使用,經過稻田總會特別關注稻穗的長勢如何、是否有病蟲害等。在村民干完農活聚在一起吃飯時,也會和干完農活的村民們聚在一起召開屋場懇談會,與大家溝通交流,傳達和宣傳上級精神和有關政策,及時了解村民們在勞作中發現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
在這樣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村“兩委”班子推動下,不僅激發離任村干部與村民們干事創業的活力,腳踏實地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強化了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為村民提供了堅實保障。村黨組織將人、資源和服務三要素充分結合,將集體、村民和企業利益緊密連接,有力地促進了組織強、產業興、村民富。稱得上是撒下了一片“種子”,收得一倉“金子”,為大泥塘村帶來了一場“山鄉巨變”。
“2020年,我回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帶領村‘兩委’干部轉變思想,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從2021年開始,共流轉土地700余畝,村干部自己帶頭籌資,聘請離任村主干進行日常生產管理,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團隊幫我們種田。去年,發放本村農民工工資20多萬元,同時,解決了耕地拋荒問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村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和美鄉村建設。”霞流鎮大泥塘村黨總支部書記謝佳榮說。